Monday, 16 March 2009

张艺谈张作骥影片的配乐

2006-05-07 11:59:24  来自: 錦年

  ◎张作骥这个人和他的作品:
  
    认识张作骥是在八年前他拍“暗夜枪声”的时候,他是个不错的人,蛮够朋友的,我跟他合作过“暗夜枪声”、“忠仔”、“黑暗之光”及刚拍完的公视“车正在追”,沟通上已经有些默契,我觉得他电影的风格比较接近真实,真实里面还带一些超现实,这种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,我几乎都会先看过他的剧本,他剧本写得很好,拍摄时可能因为预算和技术的问题必须做些不得已的变动,所以拍成电影后反而少了一些东西,我感觉他的剧本反而比电影还精彩!
  
    ◎音画一体,无法独立:
  
    电影里的画面和声音是一体的,你不能独立一个画面,或是独立一个声音,也许电影可以回到默片时期的黑白片,但是精彩度绝对不超过有声电影,所以处理声音时,我会以故事为主,不见得每部电影都要给一个很华丽、包装得很好的音乐,以张作骥的片子来说,我觉得声音上比较粗一点,不像我做唱片的品质,但那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要把那个感觉表达出来,你不可能放一个交响乐在他的作品里,那会很怪、很突兀,基本上他比较喜欢吉他的音色,刚好这个调性跟他的电影很搭,像电吉他的音乐和“忠仔”的八家将看似完全不搭却可以融合在一起。
  
    ◎“黑暗之光”不一定要是很美丽的音乐,可是它至少要很诚恳:
  
    “黑暗之光”的音乐,一开始我的想法是用传统乐器做比较舞曲调性的音乐,像阿平和康宜在天桥上那段的调性,有些无奈的感觉又带点不满的情绪,这种音乐比较属于年轻人也比较新,乐器使用可以丰富一点。跟导演讨论以后,我们决定音乐要非常简单,除了因为当时时间紧迫,主要还是因为影片内容是属于中下阶层的环境,如果配上太复杂或是太华丽的音乐,感觉会很假,不是那么诚恳的感觉,所以最后我们决定结合手风琴和电吉他,自由地运用,不用固定一个小节必须要有几拍,甚至可以容忍一些小错误,拍子有点不太对都没关系,只要能跟画面搭,感觉对就好了,我想做的是:它不一定是很美丽的音乐,可是它至少要很诚恳!
  
          
  
  
    ◎收音问题是最大遗憾:
  
    “黑暗之光”是我第一次负责整部电影的声音,包括配乐及杜比环绕系统。其实并没有让自己很满意的部分,因为我想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,另外就是原来现场收音就有一些问题,虽然我们也尝试以重新配音来补救,可是因为演员不是那么专业,他们配音的情绪跟演出时有很大的差距,所以配出来的感觉都不对,最后还是使用原来的声音,可是原来的声音就有杂音或断讯等很多问题,我们只能尽量处理,其实很难达到满意,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哪里有问题。所以一部电影声音要很好,从一开始收音就必须很好才行。
  
    ◎配乐的哲学:
  
    其实影像和声音搭配得最好的状况是声音可以把影像的感觉加强,整部电影声音该加强或该收的地方都应该控制恰当,你会发现有些电影配乐做得很好,但是影片本身好像差强人意,但是不管怎么样,即使影片本身不够强,好的配乐可以做些弥补,提升整个电影的感觉,观众至少还可以听出感觉,如果连配乐也差,观众就更难体会整部电影的意境。有些导演对音乐没什么概念,只等音乐出来套上去用就是了,单听配乐可能很棒,可是配上画面,不合就是不合,这就是失败的配乐。
  
    也有一些导演对于配乐方面很注重,张作骥就是这种导演,他要求的不是说制作品质要有多好,而是那个感觉一定要对。称职的配乐要看影片的风格,就是要融在戏里面,某些时候音乐是配角,某些时候音乐可能与画面平行,不能说整部电影某一方面是强势,至少不能是音乐强势,因为电影还是以视觉为首要,所以才叫“配乐”。像“与狼共舞”这部片,它的音乐跟画面就很Match,当然国外的制作水准比我们高,因为他们有这个时间、空间和预算,他们单单一部电影配乐的预算,据我所知至少可以在台湾拍四部电影。我觉得成龙的电影真的不差,如果可以提升一些声音方面的品质和概念,他的电影的等级有些是可以媲美好莱坞的制作,因为我觉得声音在电影里是蛮重要的一个元素。
  
    另外有一部日本电影“七夜怪谈”,整部电影完全没有配乐,但是它的音效做得很好,使用很多像是二片铁片在那边磨似的一些杂音,虽然不是那么写实,也不是做得非常精致,至少有营造出来那种感觉,我觉得做得还不错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